当前位置:首页 > 股票指南 > 正文

由“环滁皆山”到“环滁皆景”,滁州如何勾勒“文旅复兴”

世人知晓滁州,大概是因为北宋文豪欧阳修笔下的一句“环滁皆山也”。

当下的滁州,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长三角文旅版图之上。这座被誉为“金陵锁钥、江淮保障”的历史文化名城,去年全市接待游客量4095.7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96.6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1.6%、17.8%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,滁州正以“诗画滁州”“田园滁州”“山水滁州”等多重品牌重塑文旅格局,以“亭满意”营商环境吸引资本纷至沓来。

日前,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记者跟随安徽省文旅厅“春游江淮请您来”活动走进滁州,探访琅琊山、明中都等核心文旅地标,试图解码这座古城的文旅复兴密码。

在滁州的两天采访中,最打动记者的不是某个具体景点,而是“古今共生”的和谐感——琅琊山下,游人们纷纷念上几句《醉翁亭记》,拾级而上;湖西村咖里,年轻人用手机拍下湖边日落;明中都遗址午门前,游客触摸着600年前的城墙浮雕,在VR体验中“穿越”回明朝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或许正是文旅融合最美的样子。

从“环滁皆山”到“环滁皆景”,滁州让游客记住了琅琊山的诗、明中都的史,用心勾勒这场“诗和远方”。

600年皇城遗址的“新生”

明中都午门遗址。“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”公众号 供图

明文化这本书,第一页是滁州凤阳。

凤阳是“朱元璋的老家”。明中都景区讲解员李云很自豪,“以前在合肥上学的时候,只要提到凤阳,大家都知道这里是朱元璋的老家,我们县城不大却很有名气”。

凤阳的老人总会给孩子们讲述朱洪武的故事。小时候,李云一家就住在朱元璋曾建造的大明第一座都城——明中都遗址的附近。几十年前,在破旧的城墙上爬来爬去,你追我赶,是凤阳孩子们的集体记忆。“我小时候就知道这是个老城墙,但是从来没有和皇家都城联系到一起去。”李云说。

站在明中都午门遗址前,她指引采访团看向总长500多米的白玉石须弥座。阳光照射下,浮雕像是一幅聚齐了天下祥瑞的画幅,龙、凤、鹿、象、麒麟、双狮绣球、牡丹、芍药等一一显现。经历600年风雨,这些纹饰依然清晰可辨。

凤阳“前江后淮,有险可依,又有漕运之便”。当年,朱元璋力排众议,以家乡临濠(现在的凤阳)为中都,调集人力财力,建造宫殿城池。

洪武八年(1375 年),朱元璋突然决定罢建,改在南京建都。三重城垣、宫殿、坛庙、中央官署、军事设施等建筑基址,与路网、水系及建城时的窑址、石料厂等工程遗存,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。

这座未建成的皇家宫殿被世人遗忘了600多年。直至1969年,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、历史地理学家王剑英发现了这座被遗落的古城遗迹。王剑英在专著《明中都》向史学界揭秘了明朝罢建的都城规模和现状。据考证,南京的明皇城,以及后来朱棣兴建的北京皇城,也就是今天的明清故宫,都是以凤阳明中都为蓝本。

明中都以一条南北中轴线贯穿全城,占地面积50多平方公里,有内、中、外三道城,其内城宫城(皇城)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。

2017年,明中都皇故城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,2022年入选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真正迎来重生。

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,凤阳县还依托遗址资源,打造“明中都-明皇陵-狼巷迷谷”文旅线路,推动“遗址旅游”与乡村旅游、生态旅游深度融合。遗址周边的官塘镇、总铺镇等地,兴起了一批以“明代文化”为主题的民宿、农家乐,村民们通过经营特色餐饮、手工艺品,共享文旅发展红利。

未来,凤阳县还计划推出“明中都夜游”“都城文化节”等项目,让古老的遗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醉翁之意在“琅琊”

琅琊山薄雾缭绕,青石阶上,三三两两的游客拾级而上。

一座琅琊山,半部滁州史。八百年前,太守欧阳修常在此处“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;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”,如今醉翁亭依旧“翼然临于泉上”。游客来了,总要摸一摸这块刻有千古名句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石碑,与欧阳修来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
来自上海的退休教师王先生站在醉翁亭前,轻声吟诵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……”他感慨道:“年轻时读这篇文章,只觉得文字优美,如今亲临其境,才真正体会到欧阳修笔下的意境。”

琅琊山如今已成为滁州文旅的“金字招牌”。主峰海拔仅317米,却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秀美的自然景观而被誉为“蓬莱之后无别山”。历史上众多文人名士留下诗文墨宝,儒释道文化交相融合,相映生辉。景区内,醉翁亭、琅琊寺、深秀湖等景点错落分布,既有江南园林的精致,又有皖东山水的雄浑。

值得关注的是,琅琊山并没有一直“吃老本”,而是不断努力丰富文旅新业态,让人们在此找寻到“诗与远方”。

突破传统山岳景区依赖门票经济的局限,琅琊山近年来大力推动“旅游+”业态融合,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创新产品,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,提升了二次消费占比。

比如,琅琊山东门附近的飞越丛林探险乐园项目,依山势在树与树之间架起琅琊飞索、丛林滑道、多功能游戏塔等设备,让游客在体验刺激的同时,与自然亲密相拥。该项目是琅琊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第一个二次消费项目。项目从2023年9月开始运营,到年底就实现收入100多万元。

景区还围绕“醉翁之意,山水琅琊”主题,精心打造系列文艺演出及“欧梅咏芳”诗歌雅会等活动,打造“书法临摹展示区”、夜间体验“第二景区”。

2024年,琅琊山正式晋升为国家级5A级景区,全年接待游客、市民321.6万人次,同比增长12.66%,旅游直接收入6447.21万元。

琅琊山醉翁亭。“琅琊山景区”微信公众号 供图

乡村文旅的创新表达

当记者走进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的湖西村咖时,主理人培培正为一位游客调制招牌饮品“酱油拿铁”。“这杯咖啡里,有高邮湖的风,有汊河村的阳光,还有非遗酱油的鲜香。”这款看似“黑暗料理”的咖啡,却成了长三角游客争相打卡的爆款,春节假期就卖出1万多杯,甚至吸引了外地的骑行爱好者专程前来品尝。

湖西村咖是滁州市首家乡村咖啡馆,前身是汊河村一栋闲置的徽派老屋。2024年,曾在滁州媒体工作、拥有四年城市咖啡店运营经验的培培看中了这里的潜力:“汊河村旅游业发展很快,但缺乏能让年轻人停留的休闲空间。”在村委会支持下,仅用一个月,老屋便改造成融合乡村风貌与现代美学的咖啡馆——白墙灰瓦的外观保留了徽派韵味,内部则用原木打造出温暖氛围。

培培的想法是,将本土元素注入咖啡文化,不做城市的复制品,而要呈现乡村的独特性。这里除了城市咖啡馆里常见的美式、拿铁等咖啡,她研发的“酱油拿铁”采用汊河非遗手工酱油,醇厚的咖啡与酱油的鲜香碰撞出奇妙层次;“万寿大米拿铁”则融入当地特产,成为另一款网红产品。

湖西村咖“上房揭瓦”打卡点。“天长文旅”微信公众号 供图

更有意思的是,在咖啡屋的后院还设计的“上房揭瓦”打卡点,让游客坐在屋顶手捧咖啡俯瞰老街,瞬间点燃社交媒体。

咖啡馆的火爆超出预期——开业三个月便收回成本,随后按约定与村集体分红,资金用于改善公共设施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延伸:周边农家乐、民宿客流量显著增长。“以前游客拍拍照就走,现在能坐下来消费,整个村的活力都不一样了。”汊河村一位村干部说。

湖西村咖的火爆并非偶然——背后是滁州乡村振兴战略下“文旅+”模式的创新探索。湖西村咖的成功,折射出滁州乡村旅游的转型路径。

当下,传统“吃农家饭”模式正被多元业态取代。除湖西村咖外,龙岗古镇推出红色研学等项目;全椒县大力发展民宿集群。无论是串联咖啡馆、非遗工坊、还是潮流的露营基地,滁州正在努力满足年轻人“轻度假”需求。

长三角文旅融合大潮中,滁州正以许多个“湖西村咖”这样的创新节点,编织出一张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网络。当年轻人愿意为一杯“酱油拿铁”驱车百公里时,乡村振兴的故事,已然有了新的讲述方式。

有话要说...